科普專欄

海存在的船

你的朝晨,我的黃昏|與蘇伊士運河同年誕生的卡提薩克號

卡提薩克號(Cutty Sark)1869年完工下水,與蘇伊士運河 (Suez Canal)竣工同年。蘇伊士運河誕生之前,歐亞的航線必須經過非洲好望角,蘇伊士運河完工後連接了紅海及地中海,船隻可穿過西奈半島航行,大大縮短了航程。

 

卡提薩克號製造背景是快速帆船 (Clipper)興盛之時,19世紀初雖已有蒸汽船,但效能不彰,經常需風帆輔助航行,像卡提薩克號這類的快速帆船甚至比蒸汽船還要快。然而,這個情況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有了決定性的翻轉。

 

快速帆船易受限於天氣,而紅海一帶風勢詭譎,難以通過蘇伊士運河。蒸汽船雖然當時仍快不過快速帆船,但較不受天氣影響。從中國到英國,蒸汽船走蘇伊士運河僅需60天,但快速帆船仍需繞過好望角,平均費時約110-120天。快速帆船優勢盡失,到1880年代蒸汽船的載貨量已超越快速帆船。

 

卡提薩克號做為茶葉貿易船僅僅航行了8次,就被迫退出歐亞茶葉貿易的舞台。他曾轉為往返澳洲及英國之間的羊毛貨船,後又在蒸汽船加入競爭後淡出,被賣給葡萄牙人改稱「費瑞拉號」(Ferreira)。幾經波折後,1923年恢復舊名並回歸英國,1957年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。

 

卡提薩克號目前停泊在英國格林威治港,是現存唯一的快速帆船,成為壯觀的觀光景點。在臺灣,你則可以到長榮海事博物館來尋找她縮小版的芳蹤,聆聽導覽老師們,娓娓道來船舶們的故事喔

 

卡提薩克號(Cutty Sark)的命名由來


卡提薩克號英文名Cutty Sark,意思是「短衫」,取自羅伯特‧彭斯 (Robert Burns) 的詩作《Tam O'Shanter》。

詩作描述一名農民 Tam ,騎著他的老馬Meg回家時,遇到圍著篝火跳舞的巫師們。其中一名年輕漂亮的女巫Nannie僅穿著短衫,她的舞姿令 Tam 忍不住大喊:「Weel done ! Cutty Sark(做得好! 穿短衫的)!」於是女巫們開始追趕他。因知女巫不能渡河,Tam趕緊向杜恩河逃去。在最後一刻女巫Nannie抓住了老馬Meg的尾巴,但尾巴卻神奇地脫落,保住了 Tam 的命。

這也是為何卡提薩克號的船艏像Nannie,左手手持一把馬尾鬃毛的原因。

卡提薩克號的恩人─ 威弗瑞‧道曼 (Wilfred Harry Dowman, 1879-1936)

卡提薩克號垂垂老矣時,於1922年時遇到暴風雨,被迫駛入法爾茅斯港(Falmouth)修復。一名住在法爾茅斯港的船長威弗瑞‧道曼 ,自見習生時期就對卡提薩克號風馳電掣的英姿印象深刻。基於念舊,他買下了她並恢復原船名,作為學員訓練船。道曼去世後,他的妻子凱薩琳將這艘船贈給泰晤士航海學院( Incorporated Thames Nautical College at Greenhithe),並捐贈5,000英鎊用於維護。

 

圖片來源:National  Maritime Museum  官網 
Saving Cutty Sark – The Legacy of Wilfred and Catharine Dowman'

卡提薩克號(模型船)
172x54x117 cm / 1:50
內山敏夫製作
長榮海事博物館典藏

1950年代,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館長法蘭克卡爾(Frank George Griffith Carr,1903-1991)成立「卡提薩克號保護協會」(Cutty Sark Preservation Society)利用公眾資金持續修復,並於1957年做為博物館船開放給公眾參觀。

巴里・梅森Barry Mason (b. 1947)
《1888年時的泰晤士河上潭》(The Thames, Upper Pool in 1888)
長榮海事博物館典藏
 

這幅本館典藏的當代畫家Barry Mason作品,描繪1888年的新舊船舶停泊在泰晤士河的景象,由左至右的大型船隻分別為蒸汽船、快速帆船、混合風帆及蒸汽動力的機帆船,及褐色斜杠帆的泰晤士駁船。
畫面左方,被蒸汽船正在用繩子拖曳的快速帆船,其樣式與卡提薩克號十分神似。在它左右兩邊各有一艘小型蒸氣拖船輔助它前行,在平靜的日落時分中,透露出時代更迭的感傷。